“拿到貸款非常激動,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威峰半導體(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姜蘇峰對記者說。
今年初,入駐龍華青創智園不久的威峰半導體公司遇到了資金困難。園區得知這家尚處于研發投入期的初創科技企業需要貸款后,立即推薦給建設銀行,同時給予風險分擔。僅用了一周時間,這家企業就順利從銀行獲得了200萬元貸款,實現了“首貸”突破。
當前,這種以園區為紐帶、數據為支撐,通過政府、園區、銀行等多方協同打造的創新金融模式,正在深圳多家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園內破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截至2025年3月,以中行、建行、交行為代表的深圳金融機構為園區企業授信超110億元,惠及授信企業177戶,形成“金融活水澆灌產業沃土”的良性循環。
在中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是普遍面臨的首要難題。相較于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規模小、信用記錄不完善、抵押物不足,通常難以獲得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青睞。
為破解這一傳統難題,深圳積極探索“政園銀”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園區、銀行等多方協同作用,面向中小微企業創新推出了無抵押信貸產品“園區貸”,成功為中小微企業澆灌“金融活水”。
“園區貸”最大的亮點,是通過挖掘“園區信用”,同時以園區為對接紐帶,一手“牽企業”、一手“牽銀行”,既促進銀行與企業的信息互通,又助力解決企業“貸不到”和銀行“不敢貸”等問題。
去年7月,深圳金融監管局、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局聯合印發《關于大力推動“園區貸”的工作方案》。首批選擇11家銀行和10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園區,以“結對制”形式開展“園區貸”試點,推動園區與銀行信息交互、資源整合;設定單戶融資額度為1000萬元以內,貸款期限1年-3年,銀行支持對象主要確保貸早、貸小和貸硬科技,尤其優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特別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
自推出“園區貸”以來,深圳多家銀行對試點園區內企業授信177戶,授信金額110.86億元,發放貸款52.84億元,平均貸款審批時限5個工作日。
深圳推行“園區貸”后,各園區積極當好企業管家,提供保姆式服務;各結對銀行下沉服務,傾斜資源,推出各具特色的專屬產品,雙方攜手不僅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資金困境,還讓“看不見的信用”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在滿足企業的多元需求外,共同陪伴初創企業成長。
以“智能視覺”為核心技術的深圳市拓闊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園區貸”的受益企業之一。公司在入駐星河WORLD后,剛好有運營投入的資金需求,了解到中國銀行為園區量身打造了“星河園區貸”產品,立即線上掃碼提交了貸款申請,3個工作日后,中國銀行就為拓闊科技批復了500萬元的“園區貸”額度。公司董事長曾漾曦感慨道:“這樣的效率在傳統信貸模式下難以想象,我們靠這筆貸款加快生產,訂單效率提升30%。”
星河WORLD雙子塔園區產業合作總監孫建華介紹,園區目前入駐企業超2000家,中行在園區授信有400多家企業,授信金額超5億元。今年以來,中行又升級推出“園區+”全面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園區企業提供最高3000萬元、最長十年期的貸款支持。與此同時,“園區貸”的落地也成功促進了招商,“在去年困難的情況下,園區內的7棟樓企業入駐率提升至95%。”孫建華說。
“我們不做二房東,要做企業孵化器,實現園區和銀行與企業長期陪伴成長。”深圳青創園實業集團常務副總裁阮超對記者說,園區專門成立了企業服務中心,與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在全國首創園區風險分擔模式的園區貸。建行為青創園劃定數字化平臺額度5000萬元,用于園區企業融資,園區方向銀行提供在園企業數據,實現精準畫像與雙向風控。模式推廣不到1年,已累計實現14戶企業“首貸”突破,“0到1”階段的破題,真正意義上做到貸早貸小,支持初創型小微企業。
交通銀行深圳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蘇莉娜介紹,深圳交行依托數字技術與數字要素的雙輪驅動,為入園企業精心打造“科創快貸”線上產品,創新“主動授信”業務模式,實現了客戶經理像快遞小哥一樣主動送“貸”上門,確保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有需求的企業。
接下來,深圳“園區貸”將進一步優化、普及落地,為更多中小微企業開辟新的金融渠道,輸入“金融活水”,合力培育更多種子企業發展壯大。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