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集體林改接續推進,成果持續鞏固深化。特別是在綠色金融政策的持續推動下,林業投融資機制創新成效初顯。全市首單林業經營收益權質押授信在城口縣落地;創新推出“林權易貸”“苗木抵押貸款”等專屬信貸產品;探索“林權+保證+房地產+土地”“林權+保證+旅游景點收費權”融資模式;創新落地6筆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業務,累計發放貸款約2.4億元;農擔集團新增林權擔保融資11筆、擔保融資663萬元。
近日,聚焦集體林改“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重慶再出新招。市總林長辦、市林業局、人行重慶市分行、市委金融辦、市財政局、重慶金融監管局、重慶證監局7家單位聯合印發《重慶市金融支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若干政策措施》《重慶市“政銀企”協同推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重慶市建立“股貸債保”聯動機制推動林權融資擴面增量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進一步提高綠色金融支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結構引導作用。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服務、加大信貸投放,滿足林業融資需求。
二是優化林業金融服務機制。注重“金融+林業”人才儲備,建立和完善內控制度、專業團隊和工作機制,建立綠色服務通道,提升林業金融服務專營能力。
三是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將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旅游、林下經濟、林業碳匯等項目納入支持范圍,金融機構依托綠色金融服務機制,針對性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建立林業經營主體政銀企對接機制。依托“長江渝融通”平臺推送金融機構,建立多層次政銀企融資對接機制,發揮“1+5+N”金融服務港灣作用,及時響應信貸需求。
五是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廣金融鏈長制,建立“鏈長銀行+協辦銀行”機制。拓寬抵質押物范圍,創新模式,提高林權抵押率。加大對林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林業產業園區建設、林業綠色技術創新等金融支持力度。
六是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林業主體發行鄉村振興票據,或以林權、林業碳匯為擔保發行債券。
七是優化保險政策與服務。建立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森林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建立多層次風險分散機制。
八是完善林權融資配套政策。優化林權確權、抵押登記、評估、交易流轉等機制,實施風險補償政策,鼓勵區縣將林業貸款納入貸款貼息、擔保費補助、風險補償等政策支持范圍。
堅持政府搭臺、政策引導、市場運作、銀企雙贏,聚焦實體、深耕主業,促進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有機結合、企業項目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打通林業融資“痛點”“堵點”,協同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與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
一是建立“政銀企”協同支持機制。加強財政金融政策互動,支持林業項目爭取國債資金,完善林業支持政策。創新綠色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結合林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林權抵押貸款提質擴面,建立集體林權收儲市場化擔保機制與林權抵押快速處置機制。引導各類企業投資經營林業產業,平等享受相關支持政策。
二是建立“政銀企”數據共享機制。建立融資需求動態數據庫和信貸產品信息庫,實現政務、金融、企業數據互聯共享,推動數智林權應用場景建設。
三是建立“政銀企”長效對接機制。通過建立定期會商、定期對接、協作決策等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金融服務過程中的難題,提升工作對接實效。四是建立“政銀企”協同服務機制。加強融資需求走訪,強化績效跟蹤評估,推動工作細化落實。
建立“股貸債保”多層次支撐體系,為林業經營主體、產業項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一是吸引資金投資林業產業。創新設立林業產業投資基金,運用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探索信托融資、項目融資等多樣化方式,培育林業上市企業。營造基金領投、機構跟投氛圍,驅動長期資本投入林業實體經濟。
二是推進林業企業多元化融資。支持林業企業發行債券,探索林業資產證券化,創新林業碳匯交易,發行林業碳票,建立碳匯收儲機制,促進生態環保與雙碳經濟發展良性循環。
三是加強林業信貸產品創新。完善信貸制度,推動林權抵(質)押類貸款提質擴面,創新林業放款模式,依托大數據等技術,將信貸資金下沉至林農等小規模用戶。
四是提升林業保險綜合保障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升級現有森林保險產品,創新開發林業碳匯保險、經濟林保險等,實行分類提標確定保險金額。
五是強化金融主體協同。匯聚金融合力,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動對接融資需求,保險公司增強保障能力,擔保公司發揮增信、分險作用,證券公司整合資源推動金融工具落地。
下一步,市林業局將會同人行重慶市分行、市委金融辦、市財政局、重慶金融監管局、重慶證監局等相關部門抓好落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加快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融合建設,積極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持續為全國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